家長的角色

不想學習,是孩子們的通病,幾乎每個家長都在為此頭痛不已並長期與之鬥爭。但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也許有人不贊同這樣的做法,認為孩子不想學就別學了,幹嘛非得強迫他,現在不是都再講要“尊重孩子”嗎?要和孩子做朋友嗎?但我漸漸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有替孩子做出決定的必要,有時甚至要讓她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學鋼琴?

據網絡媒體調查25~60歲的成年人最想花錢學習的技能除了 英語 和 做菜 之外,就是 鋼琴 和 結他。現在越來越多的琴行開始招收成人學生,甚至出現了很多專門為成人學生成立的培訓機構。 那麼這個趨勢的背後是什麼?為什麼好好的一個人非得把自己束縛在日復一日的音準和琶音練習中?並不斷用殘酷的問題質問自己:“我的大腦還具備可塑性去學習嗎?我自己還能回憶起那些複雜的樂譜嗎?”到底是在找罪受還是在享受?

超越 “天才階段”, 邁向大師之路 ~~ 紀新

紀新 (Evgeny Igorevich Kissin / Евгений Кисин),1971年10月10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紀新從小就顯示出驚人的鋼琴天賦,並逐漸成長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家,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最驚人的鋼琴天才”。

別讓 興趣 成為 害孩子最深的老師!

過去的不少人一度宣揚“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細想一下,孩子學琴的時候,說這句話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因為很多有家長,孩子一旦學琴遇到困難,遇到瓶頸,就經常對老師說:“孩子沒興趣了,她自己都不想學了,怎麼會學得好,算了吧老師,我們不學了。” 但是!學琴,是一個需要反复,需要計劃,需要窮盡心智的複雜過程,卻讓“興趣”兩個字給總結了,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 興趣重要,但不是全部,興趣是起點,是帶領我們進入的一扇門。 但如果我們在通往風景的荒蕪道路上輕易放棄,那就永遠也無法領略到最後的美景了。 就像韓博士說的,有毅力,興趣其實是可以建立的。而沒有毅力,就算孩子開始有興趣,遇到困難後也會失掉興趣。 所以,光有興趣不還夠,毅力才是把興趣堅持下去的唯一方法。

劉詩昆 談學琴

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先生10歲時即獲得中國少年兒童鋼琴比賽冠軍,17歲獲得匈牙利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特別大獎,19歲又獲得世界最頂尖鋼琴比賽的亞軍,是他的“學琴之路”有什麼特別的捷徑嗎?還是他的父母具有特別的教學方法?如果孩子學琴不刻苦,家長應該讓步嗎? ——劉詩昆丨“練琴哭著練跟笑著練出來的效果沒多大分別。”

學琴有厭倦期很正常, 就看你如何應對!

在孩子的學琴過程中,多少都會有一個厭倦期,只是有的看似明顯,有的並不明顯,家長不要羨慕那些幾乎沒有厭倦期的孩子,因為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跟我們家長息息相關的。那麼我們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厭倦期呢?

沈文裕 ~~ 一個鋼琴天才的迷失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鋼琴家,見識過他彈琴的人都稱讚他技術國內頂尖,並肩郎朗和李云迪。但是,你是不是絞盡腦汁也想出來他是誰?是的,即使滿腹才華卻名不見經傳。這個仍未發光的金子,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沈文裕,曾經的神童、天才鋼琴家,他留學德國、拜入大師門下,一舉獲得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冠軍……2005年回國後,他在北京大興區一個地下室裡,獨自彈著他價值126萬的施坦威鋼琴,沒有聽眾。 31歲了,如今的沈文裕像做了一場天才夢……

學琴路上, 請不要這樣說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目前學琴的進度表示了擔憂,認為自己的孩子進步緩慢,和其他孩子比起來沒有優勢,甚至開始否定自己的孩子,出現不耐煩的現象,並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學琴的天賦!” 很想對這些家長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選擇與學習的權利,只是他們還沒有找到這座音樂大門的鑰匙,需要老師和家長一起努力幫助她們共同尋找,待打開這座大門後,她們才能看到耀眼的陽光、才能真正尋找自己的方向。

王羽佳 如何 脫穎而出 成為一代鋼琴女神?

王羽佳 之所以能在這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中脫穎而出,跟自小紮實的基本功及細膩的音樂處理不無關係。而這位幫她打下全面的音樂基礎的人,正是她的恩師著名鋼琴教育家凌遠教授。   被稱為“救場大王” 2005年,18歲的她還是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第一次救場,救的我們都很熟悉的羅馬尼亞鋼琴家 Radu Lupu,地點是在加拿大,曲目是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這場音樂會得到了好評,被加拿大媒體稱為“一顆誕生的新星”。第二次救場,是替阿格里奇與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這一次引起的好評更多,她的演出之門也由此打開。 王羽佳 在 柯蒂斯音樂學院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時師從格拉夫曼 (Gary Graffman) 教授,和郎朗師出同門,但面對和郎朗的比較時,王羽佳 說自己不是女版郎朗,她曾說:雖然我們都是亞洲人,都上同一個學校,有同一個老師,但我們的性格很不一樣,是不同的藝術家。我覺得我的中國老師感性、很有詩意,外國老師在理論上、分析譜子上面多一點。而中國琴童學得好,是因為中國老師基礎打得很好,而且中國有才的人很多。我說中國鋼琴就像美國體育一樣,很熱門(笑)。 … Read More

朗朗: 興趣是練出來的, 你練都還沒練怎麼知道有沒有興趣!

有一次郎朗在廣州演出,行程當天的對話環節,有小朋友問:“我彈一個半小時​​就會瘋掉,你怎麼彈八九個小時都不煩呢,怎樣維持自己的興趣呢?” 郎朗問她你這一個半小時​​彈什麼,得知她彈四首曲子時,郎朗表示:“如果只彈音階我可以理解你的煩躁。但是我小時候彈一個半小時​​手還沒有練熱呢。多練習就有興趣了。”

1 2 3 4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