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時間, 真是人人平等.
因無論是誰, 不論身份, 地位, 年齡, 性別, 一天也都只有不多不少的 24小時.
但為何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成功 & 出色呢?
請看看歷史偉人如何運用時間吧:
其中的音樂大師的時間表:
Gallery
From: sploid
Related

如何成才?
【一萬小時的練習】反覆做到厭煩,累積無法撼動的成果 莫扎特(Wolfgang Mozart)3歲就會彈琴、4歲開始表演小提琴,5歲就能譜曲,因為他是音樂神童。」「威廉絲姐妹(Venus & Serena Williams)有絕佳的身材、體力和反射神經,是天生的網球選手啊!」在聊天嗑牙的話題中,我們常以「神童」「天才資優」來論斷某個人的卓越表現,那些不可思議的奇蹟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沒有天分、就是比較差」變成絕佳的掩飾藉口,還沒努力過,就在潛意識裡將自己的能力劃地自限。 我們長時間被個人主義的光環、奇蹟發生的浪漫給蒙蔽,疏忽了許多成功者默默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嚴格磨練。抽絲剝繭莫扎特的童年故事,其實,他在6歲以前就累積了3500小時的練習時間。音樂神童?把出色表現簡化為基因決定論,可能只是你偷懶的藉口。 關鍵不在天賦,而是練習 心理學家卡羅‧狄維克(Carol Dweck)曾經對「天分至上」的心態做了一項實驗。他將年齡相仿的小學生分成「認同才能是由天賦決定」的天才論組,以及「努力可以讓人更聰明」的努力論組,然後讓他們一起解題。 結果發現,天才論組的小朋友遇見難題時,大多乾脆放棄、拒絕回答;而努力論組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總能夠盡力摸索、不輕言放棄,最後的表現甚至超出眾人預期,交出了比天才論組更好的成績單。 狄維克認為天才論組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是讓自己表現不佳的終極理由,認為自己本來就比別人差,打從心底的相信自己無法更好,成為阻礙成長的關鍵。但努力論組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則截然不同,篤信努力就會更好的人們,會把每次挫折轉換成自我改善的機會,反而意外地開啟了學習、發展和適應的可能。 當你終於肯承認,天份並不能成為你的絆腳石時,該怎麼挽救過去所荒廢的一切? 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是英國桌球第一高手,他觀察所有在運動場上表現優異的選手們,都經歷過了一萬個小時的磨練。 透過比常人更長時間的練習,嘗過更多的失敗與挫折之後,才能正面迎擊每個孤獨又折磨自我的挑戰;嚴格的自律、長時間的累積,一點一點地集結成果,才有攀上頂尖的可能。在所有領域中,沒有人能例外。 永遠給自己下一個挑戰 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孜孜不倦地維持練習、熟練各種基本技巧,提高穩定度與專注力後,每個人都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天才」般的表現。而除了投入大量的時間之外,練習的品質也不可忽略,因此,「有目標的訓練」成為另一個你得思考的重點。 只做自己喜歡的練習是人的天性,然而,留在舒適圈內只會讓你停滯不前,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值得投入的,是「應該做」而不是「喜歡做」的練習。 戴爾電腦(Dell)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我不喜歡只做我喜歡的事,我喜歡做能讓公司成功的事。」細膩觀察每次練習成果與預期表現之間的落差,從中獲得有用的反饋訊息(feedback),試著調整錯誤,就能逐步改善缺失。堅持這三步驟:找到目標、進行練習、得到反饋,每個人都能仰望卓越。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言:「卓越是經由訓練及漸漸習慣而來的,我們不是因為具備美德而舉止得宜,反而是因為舉止合宜而具備美德。只有自己切身體驗才能發現,原來,卓越不是一種作為,而是習慣。」苦練「對的事情」、誠實面對自我成績,盡力改造自己,就像日本首富柳井正的名言:「每天每天,做到生厭地去做,是成功的祕訣。」 最後,馬修認為:「卓越的弔詭之處即在於──卓越往往建立於必要的失敗之上。」我們怎麼會曉得會在這段路途中跌倒多少次呢?天助自助者,奮力超越看似不可能到達的極限,成功了,一切都很值得。 持續不懈怠的3個祕技: Tips1別怕挫折! 許多人覺得失敗是難堪不已的經驗,但眾多成功者的故事不斷印證「失敗為成功之母」,在每次跌跤中汲取的教訓最可貴,這雖然是骨灰級的老生重談,卻依舊為千百年來成功者不變的法則。 Tips2 嚴格自律! 「休息一下好了!」「好想偷懶啊!」這樣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人往往會因為一時偷閒致使全盤皆輸,嚴格控制自我的練習時間與頻率,除了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之外,也可以訓練自我對抗惰性的意志力。 Tips3 別在乎外在眼光 被人視為天才總會有心理包袱,「一定要維持出色表現不可」「千萬別失敗啊」一但在乎別人的眼光,你就會被困住,難以突破自我,最終淪為常人,甩開外界的指指點點,勇於挑戰才會讓自己更好!
In "學習音樂/ Learning Music"

十大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要訣
隨著開學季來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公司整理給習樂的學生們10大練習要訣,幫助學生求得最好的練習效果,這些秘訣不只適用於科班學生,對所有習樂的愛樂者們同樣很有參考價值: 1.找個安靜的地方: 練習時當然要找個沒有多餘聲音的地方,但此處的安靜不光是指沒有聲音,而是要進入一個特別的練習場域,不論是個房間或者只是屋內一角,這有助於作好進入心智高度專注活動前的心理準備,養成進入同一個場域練習的習慣會對快速集中注意力更有幫助。 2.一切所需準備就緒: 把需要的東西放在手邊,例如鉛筆、削筆器、乾淨的橡皮擦。這些容易忘記的小東西如果不在手邊,一旦要找可會浪費大把的練習時間。 3.科技能幫上大忙: 只要不沉迷其中,像節拍器、調音器、計時器的app都很方便又實用。 4.預設目標: 單純玩樂器跟練習是不一樣的,在開始練習前應先思考「今天我要做到什麼程度?」不確定的話可以與老師討論,並紀錄下來,便能朝著目標邁進。 5.建立練習模式: 許多音樂家開練前都由某些特定曲目或呼吸練習起步,先練音階也是常見的暖身方式,能幫助人放鬆肌肉並專心思考接下來真正要面對的困難,最後可以即興演奏或重奏你熟悉的樂段作為結束,讓身心舒緩下來。 6.聰明練習不必很長: 如果有明確的目標,把困難分階段解決會比一次想要解決所有問題容易些。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如果遇到一個很難的段落,可以試著設定一段時間,例如10分鐘,在這10分鐘裡只應付一個問題、盡其所能的以各種方法練習,試著克服它,如果10分鐘過去還是無法攻克,那就記著明天再回來練它。這樣能最大程度的運用有限的時間與腦力,下次再練時能成功的機會將大得多。 7.不要每次都從頭開始: 雖然能從頭優美的演奏一首曲子讓人感覺超棒,但既然專注力有限,實在不必每次都從第一小節起跑,免得耗費太多心神。 8.做些身體方面的改變: 當要挑戰特別困難的段落時,科學家建議可以搭配某些有難度的肢體動作,例如單腳站或邊走邊演奏,這會讓大腦塑造出新的神經迴路,當還原成一般狀態演奏時,原本的困難會變得容易一些。 9.不用樂器也能練: 許多音樂家像運動員一樣採用視覺化,他們以不拿樂器的方式演奏,試著帶上樂譜,在片段閒暇時間-例如等車的時候,拿出來靜靜的讀。 10.重溫困難的樂曲: 積極重練困難的曲子,找到喜歡的方式,會幫助大腦建立習慣迴路,能自動養成有助增進技巧的演奏習慣。 From: NPR MUSIC
In "學習音樂/ Learning Music"

你想學的是什麼類型的鋼琴音樂?
坊間常見的鋼琴,大約分成古典鋼琴、爵士鋼琴、流行鋼琴、電子琴等 4 大類,這當中有什麼區別呢? 【古典鋼琴】 大多使用鋼琴 (88 鍵)。 以五線譜為主的古典歌曲,無論是右手的主旋律或是左手伴奏,均有樂譜可以參照,重視手指的運用練習及規矩協調性,一步步都得「照譜操課」、強弱、快慢、抑揚頓挫,較難發揮自己的想法與創意。 不過相對的,古典鋼琴有幾百年的教育傳承,學習內容及教材均已相當豐富,可以演奏許多大師作品,體會成千上萬古典音樂家的作品精髓。 【爵士鋼琴】 大多使用鋼琴。 爵士鋼琴指的是彈奏「爵士風格」的歌曲,學習方式與古典鋼琴雷同,但許多老師是以古典鋼琴作為基礎,輔以和弦的彈奏組合變化、節奏風格變化、合聲對位的運用技巧、以及模仿大師的表現技巧,彈奏時自主變化性較強。 但正統的爵士鋼琴,強調艱深的合聲理論、合聲對位、調式音階、即興變奏,對於基礎還沒打穩的學生來說,可能會適得其反,空有架勢而無音樂內涵。 【流行鋼琴】 大多使用鋼琴,或數位電鋼琴、電子琴。 以彈奏流行歌曲、民歌、老歌為主,重視生活化,貼近一般人。大多採簡譜教學,右手主旋律為簡譜以 1234567 阿拉伯數字表示,左手伴奏為和弦以 CDEFGAB 英文字母表示,剛入門時只要左手運用簡單的和弦伴奏,就能簡單彈奏一些歌曲,對於初學者來說較容易獲得成就感,但相對來說,較難如彈奏古典鋼琴般,一窺音樂大師們身處的最高殿堂。 【電子琴 keyboard學習】 大多使用電子琴、電子模擬合成器。 單層電子琴因為攜帶方便,特別受到樂團、駐唱及街頭藝人的喜愛,也很適合用來自彈自唱,不僅有自動伴奏功能,還有更多模擬音色可選,包括小喇叭、長笛、鼓組伴奏,全都可以「單機作業」。 只是電子琴的琴鍵較輕,彈法力道與鋼琴不盡相同,如果彈習慣電子琴,想要轉戰正統鋼琴流派,可能需要花上一點點時間適應。 總歸來說,4 種鋼琴學習方式差異很大,端看學習者想要追求什麼樣的效果,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學習者能少走點冤枉路,開心徜徉在浩瀚的音樂世界裡。 From: Muzik Online
In "學習音樂/ Learning Music"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