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 “天才階段”, 邁向大師之路 ~~ 紀新

紀新 (Evgeny Igorevich Kissin / Евгений Кисин),1971年10月10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紀新從小就顯示出驚人的鋼琴天賦,並逐漸成長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家,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最驚人的鋼琴天才”。
11個月,能哼唱出別人彈奏的巴赫賦格
2歲,就在家中的舊鋼琴上即興演奏
4歲,能憑藉記憶彈出整首協奏曲
6歲,進入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校 (Gnessin State Musical College in Moscow)
7歲,就演奏了貝多芬的大都數奏鳴曲和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
10歲,首度演奏莫扎特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
11歲,舉辦首場獨奏會
14歲,進入國際視野
15歲,正式到西方國家巡迴演出並擔任第八屆莫斯科國際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開幕音樂會的表演嘉賓
16歲,在維也納巡迴演出時經人介紹遇見 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7歲,即與這位年邁的傑出指揮家和柏林受樂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隨後他又和阿巴多、祖賓梅塔等人合作,成為極受喜愛的年輕鋼琴家。
1991年,開始他也與小澤徵爾、巴倫波因等人合作。
如今,對於年過四十的紀新來說,用“天才”形容他顯然已不大合適:一是因為年齡,二則是因為紀新已經有了自己的音樂思考,不單單是那個技巧驚人的小天才了。
超越 “天才階段”
要成為一代大師, 不免要經受許多磨練和轉型, 紀新 也同樣不例外。

 

1. 沒有玩耍的童年
紀新 的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俄羅斯的鋼琴家,家中有位大他十歲半同時也學鋼琴的姐姐,原本母親要 紀新 跟父親一樣當個工程師,沒想到上帝卻替他選擇了人生的道路。當年 紀新 學琴時,對一般兒童來說最困難的技巧,對他而言幾乎從來不成問題,如何培養耐力長時間久坐在鋼琴上,才是困難之處,畢竟小孩子的耐力不能與大人相比。在俄羅斯鋼琴學派系統化的教育下,練琴讓 紀新 的童年時光與一般小孩大異其趣,失去不少歡樂歲月。
2. 與 卡拉揚 相遇的少年
1987年,卡拉揚的舞台負責人Gohre 邀請 紀新 全家去慕尼黑玩,通過 Gohre, 紀新 有機會與 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見面。當天,紀新 演奏了肖邦的《f小調幻想曲》及其他曲目。紀新後來回憶當時的場景,說道,當紀新彈奏完畢,他看向卡拉揚,然後站起來朝老人走了幾步,隨後看到卡拉揚向紀新來了個飛吻,取下了他的墨鏡,開始用手帕擦眼淚。卡拉揚的妻子對紀新說:“我跟他結婚三十多年了,還沒見他這麼被打動過。”當卡拉揚跟基辛媽媽說再見時,轉頭指著十六歲的鋼琴少年,說:“天才。”
3. 不斷求進的成年
曲目的廣度不足一直是 紀新 為人詬病之處,但是從他的新錄音可以看出他正在逐步拓展中。 1996年他發行舒曼《幻想曲》、李斯特《超技練習曲》,1998 年則發行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法朗克《前奏、聖詠、賦格》,以及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其實以他的年紀的優勢來論,他有很充裕的時間來慢慢琢磨準備。自認為不必經歷國際大賽的煎熬即可成名的他,未來要克服的問題其實也不輕鬆,年齡與技巧都已不再是紀新的優勢,音樂深度與內涵才是關鍵所在,唯有褪去天才的外殼,才有邁向大師之路的能量與動力,而紀新正在這條路上邁進。

 

<網絡資料>

Leave a Reply